云集的危机和解药( 四 )

此外,云集的会员权益依然显得云遮雾罩。转型会员电商后,原先的付费用户叫做“云集会员”,自购用户叫做“VIP用户”,现在所有用户都叫称为会员,其中“云集会员”改为“钻石会员”,“VIP用户”改为“VIP会员”。除了名称的变化外,官网并未对会员权益再做阐释,普通消费者也不能看到成为会员后的价格优惠。与云集相比,“前辈们”如亚马逊Prime会员等,都会在页面中详细说明会员折扣力度。

社交电商的拉新能力有目共睹,转型可能还意味着用户增长速度的下降。招股书显示,云集平台买家数量近年来的数据分别为250万、1690万与2320万,在转型后,云集的买家数年增量从1440万减少到630万。

一定程度上牺牲用户增长,换来的是付费会员的增长。“重会员、重粘性”的策略已经初有成效,云集付费会员的数量,2016年为90万,2017年为290万,2018年740万。同时,2018年,云集66.4%的商品交易总额来自于会员购买,其余来自于非会员购买,用户复购率高达93.6%。

供应链搭建成关键考验?

云集曾经多次被媒体夸“会花钱”。拼多多的营销费用几乎花去了其100%的收入,尽管靠社交裂变飞速完成用户积累,但拉新成本早已越涨越高,去年第四季度的获客成本高达142.86元,2017年同期仅为17.38元。而云集在2018年的市场营销费用,只占总营收的7.3%,2017/2018年的获客成本分别为人民币42元、41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