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仅售3697辆 为何说是“合资巨婴”抛弃了辉昂( 四 )

作为豪车,辉昂什么也不缺,在硬件上与同级豪车相比犹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品牌建设和传播上显然远不如其它豪车给力,在营销上不仅乏力,而且不到位,处在放任自流散养的自由状态,缺少战略定位和目标市场,游离于豪车市场之外,背后所折射的却是对品牌的不自信,缺少文化的支撑,相对于某自主的豪华车新品牌就显得不作为。

众所周知,豪车的卖点是文化,这恰恰是辉昂的软肋。可以说,在文化投入和品牌构建上几乎没有,外界也感知不到,根本没有印象,而在态度上则把辉昂混同于朗逸的水准,这只是产品思维,并没有转换到做品牌的思维上。须指出,郎逸的成功也并非全是产品,事实上是普桑的迭代,在透支大众品牌,这只是个案,没有普遍意义。辉昂不同,既不能迭代辉腾,也借不了大众品牌的势,必须“别立新宗”,这就是课题,要比造车更为重要的“品牌重建”。

然而,这恰恰是辉昂命运不济的关键所在,以为“工程师文化”会赢得市场青睐,说盲目自大是恭维,说严重一点是根本就没有做豪车的思想准备,从来没有一家车企把豪车和普通车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先例,与众多豪车和高端品牌相比,辉昂属于没有做好功课的后来者,缺乏想做好一款豪车的精神,无论是传播,还是广告,乃至营销,都难以找到可圈可点之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