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7部作品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他说他是“民间传统文化的搬运工”( 二 )

成长

从青涩学生,到撑起一片天

小品《价值》的灵感,来自杨迿在朋友圈看到的一篇“毒鸡汤”——卖房创业8年后,却买不起原来卖掉的那套房。

价值800万元的房子和8年的奋斗经历,甚至身边陪伴了8年荣辱与共的亲人,到底什么更有价值?这是杨迿想借助这则小品和大家探讨的话题。人的自我价值靠什么来衡量?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对于杨迿而言,他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现,与群文戏剧舞台密不可分。

如今就职于上海市静安区文化馆的杨迿是一名85后,他从小在文化馆长大,爸爸、妈妈和同班同学的妻子,全都从事群文工作。2016年,他创作的小品《亲!还在吗》摘得上一届“群星奖”,“这片舞台,见证了我从一个青涩的学生到如今一步步成长的脚印。”

和杨迿一样,在一次次的舞台磨砺中,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还有孙彬彬。这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会紧张到说不出话来的女孩,在创作中,却什么都敢玩,什么都敢试。在由上海市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带来的民乐重奏《和·鸣》中,她大胆选用了中国的古琴、口弦、竹笛、大鼓,澳洲的笛吉里度管、瑞士的手碟、非洲的沙克等中外乐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乐器在同一个舞台交融碰撞,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和谐,“我想要认认真真玩一回音乐,以此表达我对群众文化的热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