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五年小考:明星项目能得几分?

中国商业航天五年小考:明星项目能得几分?

21世纪经济报道 戴春晨,杨彦帆 长沙报道

在全球商业航天的市场份额划分中,火箭发射、卫星研制,只是漂浮在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真正占大头的是埋藏在海平面下的应用市场。

4月23日,一年一度的“中国航天日”前夕,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在长沙召开。

登台发言的重庆两江航空产业投资集团项目负责人李纲要表示有些疑惑。论坛关于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的发言,让他“热血澎湃”;但论坛转到投资界人士的讨论,嘉宾的观点却让他感受到艰难的情绪。

他这次登台的主要任务是为政府的航天园区招商引资。他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近年来风生水起的商业航天,现在怎么了?人们谈论的“大航天”时代,究竟会不会来。

中国商业航天的“元年”肇始于2015年。这一年,国内首颗商业卫星“吉林一号”成功发射,两大航天“国家队”公布商业航天发展规划,一大批明星民营项目“爆发式”成立。其后的三年间,中国完成了商业航天的“从0到1”,从卫星和火箭研制到卫星在轨运营及商业化应用的全产业链,初步搭建。这三年间,不停有资本、创业者入局,一大批民营创业项目从幕后走向镁光灯前,资本市场关于商业航天的豪言壮语持续不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