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五年小考:明星项目能得几分?( 六 )

牛旼认为,2019年,中国商业航天进入第五年的关键节点,商业航天项目一是要证明技术过硬,二是要实现商业化。

美国太空探索公司、一网公司(One Web)等优秀企业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演进路径。国内民营火箭、民营卫星项目正在对照国外技术路径进行验证。不过,在商业化路线上,一则市场需求存在差异,一则大部分项目的技术验证还未到商业化落地阶段,国外并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提供借鉴。

站在2019年的节点,中国商业航天的“商业”出现了什么突破?

“我们终于摸到了商业模式的门。”赛思库CEO党炜对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说,“2018年以来业内的一系列消息说明,国内商业航天项目正开始接触商业化。”

目前,国内的一些商业航天项目,正在尝试着将已掌握的技术转化成财富。已运营十余颗卫星的天仪研究院,把目光放在科学实验与技术验证上,就像是把客户的实验设备送到太空,以收取服务费用;九天微星的业务主线,则是“星座+物联网应用服务”和“立方星+教育应用系统”。

党炜所在的赛思库,则是另外一种商业模式。其技术基础是,用商业级元器件代替航天级元器件,同时辅之以大数据技术,进一步降低元器件的成本。这是美国太空探索公司已经验证的技术路径。赛思库的商业模式便是依托前述技术,为火箭、卫星提供低成本元器件供应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