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五年小考:明星项目能得几分?( 三 )

五个月前的2018年10月27日,另一名2015级代表蓝箭空间曾尝试发射自主研发的“朱雀一号”运载火箭。这是中国民营航天公司第一次进行入轨火箭发射,以失败告终。

此前,零壹空间与成立于2016年的星际荣耀曾成功发射亚轨道探空火箭。然而,直到2019年,国内的民营火箭还未真正实现将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2019年,中国商业航天的“五年”小考,随着一批“考生”的提前交卷,引发市场各方复杂的情绪。多少有些意料之外,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表现得依然乐观。

赛思库创始人兼CEO党炜认为,火箭在供应链上的核心,也就是发动机要自行研制。相比于卫星来说,火箭的研制周期会更长,十年造一“箭”是客观规律。两次民营火箭探索失败,也是火箭研制长周期客观规律的体现,并没有影响“大航天”时代来临的光明前景。看起来不太好的情况,不过是长周期的大机遇中出现的“波折”。

相比之下,卫星的研制周期要比火箭短得多,只需要大约三五年。民营卫星的“答卷”也符合这一规律。2016年成立的天仪研究院,至2019年已拥有五颗微小卫星成功进入太空。2015年发射的“吉林一号”,以及上市公司欧比特的“珠海一号”星座,正提供遥感大数据服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