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是怎样“忘了初心”的?( 三 )

这些崇高的立意和目标成为市场化企业们后来在各种项目推介和招投标过程中的必备内容。按此思路,这一模式能解决我国政府和社会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从财政部和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能够在设定财政预算支出红线的情况下,开展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从社会资本的角度,能够在有监管的情况下使投资合理而高效。

事实总难遂人愿。一位PPP业内人士向采访人员讲述了他这几年所理解的PPP模式,从政府的角度,成为一种新型的举债工具,一个现象是,不少地方的PPP模式中的社会资本方,穿透之后其实即是当地政府所控制的平台企业,以PPP的名义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多数企业所看中的主要是政府付费的部分,以此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和融资支持。

“本来的设想是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建设的模式,事实上相互利用,借政策的风口进行融资而已。”

这种视角或许过于偏激,却也点出了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实性问题。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走偏”问题的原因,层层追问,更深的也与固有的金融体系有关。

一位在某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从事PPP相关业务的人士对采访人员介绍了该行开展PPP业务的思路。其将PPP项目分为“真PPP”与“假PPP”,区别主要是社会资本方是否是真实的市场化社会企业,项目本身是否是真实地由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合作共建,严格按照约定的合作方式进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