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是怎样“忘了初心”的?( 四 )

他透露,从项目本身的要素看,其实这些“真PPP”盈利、回款、现金流等方面是非常不错的,相比于一般性的房地产开发贷项目,利润率要高,由于政府付费所以项目回款也要更稳定。但是从银行放贷的角度,反而更倾向于贷款给政府平台或者国企作为融资人的“假PPP”项目,因为其背后意味着政府的信用,在银行看来,这些项目更安全。“资金的风险远比合规风险重要。”

正如最初政策所构想的,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对采访人员称,这种模式相比于过去的BT、BOT模式有很多优势,理论上能够解决当下的不少顽疾,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方式,这些功能并未消失。在他看来,PPP企业之所以走偏遇困,是因为从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有偏差,“对于这些市场化企业而言,这究竟是当做一种工程行为,还是一种投资行为?不同的定位意味着实际操作中完全不同的做法。”

当前的趋势看,政策上对此一步步收紧,但是这同时也意味着对这种模式的认可和规范;从企业的角度看,在资金压力之下,各大PPP企业尤其是民营PPP企业正在尝试通过压缩项目、向轻资产业务模式转型等途径纾困,同时也在通过引进国资背景股东等方式缓解融资压力;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据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了解,虽然部分银行在大环境趋紧的同时也收紧了对PPP项目的支持力度,但是这并不是一个一边倒式的趋势,另外一些银行比如政策性银行今年在棚改业务受限的情况下开展了大量PPP业务,另外,很多地方银行也在大力开展此类业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