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吃一桌菜,才成一家人( 二 )

久居沪地,信步街巷,马可对上海城市地理了如指掌。从高雅米氏西餐厅的精致法餐,到寻常小馆的维吾尔族风味,再到传统老字号的上海本帮特色,马可说,上海具有纳百川之水、聚四方之风的胸怀。坐在百年老店德兴馆里,马可啜着啤酒,一边小酌,一边闲适观望。在万寿斋门口,他跟大伙儿一块儿排起了长龙,“老样子?”“老样子!”对话可真默契啊。偶尔同桌的陌生人,在边吃边唠嗑的情境下,很快发展成为了“食友”。

沪上多名士,也多美食家。老教授跟马可说自己就住在鲁迅故居对面。于是两个人就边吃边聊起了鲁迅。马可思维发散,从鲁迅《狂人日记》所抨击的“吃人”的礼教,想到了易中天的《吃出来的血缘》。亲疏远近就在于“共食”与否,马可的感悟可以说抓住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特色。马可最欣赏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在马可身上再次体现,他时时引述林语堂的中餐妙论,本书最后就是以马可在林语堂故居的畅想作结。

林氏有言:“解决纷争的理想场所是饭桌而不是公堂。”马可据此理解中国人的秉性。马可说,在饭桌上建立并不断维系的关系不仅可以长久持续,而且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马可的中国事业大约也有这类助益,他非常了解“饭桌文化”,擅长交结“酒肉朋友”,总之不管走到哪,马可都能在吃饭时消散陌生的气息,跟随便什么人都搭得上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