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韵”艺术大展全景式晋京,揭亚洲文明新视角( 五 )

“寿山石韵”艺术大展全景式晋京,揭亚洲文明新视角

有关寿山石的系统理论研究方面,最初发端于清康熙年间,由闽县鼓山里人高兆撰写《观石录》一文,首开寿山石文化研究理论之先河,随后浙江萧山县人毛奇龄,论述寿山石“三坑”分类法,作《后观石录》。这两篇寿山石文论,后来成为寿山石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寿山石韵”艺术大展全景式晋京,揭亚洲文明新视角

民国·古象钮对章 寿山田黄石

民国时代,由于当代矿物学和印章学知识的融入,发展出了许多全新的认识与阐述,更加开阔的当代学术视野与研究材料,使得这一文化体系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寿山石曾经经历过一次新的高峰,并在福州本土发展出了两个以寿山石雕刻为主的艺人门派,一为“东门派”,一为“西门派”,前者主攻人物圆雕,后者主攻印章纽饰,两派百年间双峰并立、各擅胜场。直到抗战期间,由于战乱侵扰使得寿山石相关的行业凋敝,境遇凄凉,不少艺人都被迫另谋生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