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做名副其实的“不夜城”,“夜间经济”将大步迈入2.0时代( 八 )

商居关系看似是商户与居民的矛盾,但背后考量的是政府的治理能力。此外,这两年,本市各区还主动引导一些购物中心通过延长营业时间的办法,打造了一批富有烟火气的“深夜食堂”:如闵行七宝万科广场、徐家汇美罗城等购物中心推出了海派弄堂美食集市,普陀环球港在购物中心屋顶不定期举办夜宵美食节、啤酒节等活动。这一做法,受到了消费者欢迎,也避免了夜晚经营可能产生的商居矛盾。

【有所创新突破的“时尚潮”】

杨浦区大学路的“夜间经济”是从2009年开始兴起的,700米路上有40多家咖啡馆、创意餐馆和酒吧,桌椅在花卉与绿植中露天摆放,人们可临街而坐吃饭喝酒聊天,品味小资情调的时尚夜生活。

相比其他夜生活集聚区,大学路最特别之处在于街区的开放性。这一开放性,源于规划与管理上的创新。

如,大学路很适合“逛”,可以在街上逛、在临街的店铺消费,还可以随意走进街内的楼道、后花园,可以推开任意一扇门;车行路面非常窄,700米就有6个红绿灯,车辆一般不会选择开进来,这样的街道设计就十分适合行人漫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徐磊青告诉采访人员,大学路的设计出自学界颇具声望的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之手,这种设计理念在当时超前。又如,大学路上有很多商业外摆。即便在现在的公共街区中,商业外摆也非常少见。当时,街道、城管部门等做出了一个管理上的大胆突破:准许商家在规定时间将桌椅外摆。正是有这些创新,才成就了今天大学路的街区与商业形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