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差评师组团敲诈,商家、用户与平台谁来决定删不删评论?( 七 )

正在消失的职业差评师、恶意差评等现象会不会有所抬头?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能否删除差评在电商法立法过程中就已掀起了一场大讨论。

朱巍认为,首先,原则上不能删除。其次,对于恶意的、侵权违法的评价,评价者要承担法律责任,现在网络实名制都落实了,可以按照溯源机制找到他们。

同发布恶意评价一样,删除恶意评价的权力也可能被滥用。

“一旦允许网络交易经营者可以删除用户不利评价,就可能衍生出有偿删帖,或称为平台要求商家‘二选一’的‘筹码’。”朱巍说。

但如何规制职业差评师?朱巍认为,应该引入“通知-删除”原则,商家遭遇恶意差评后向平台申诉,即通知平台,平台需要告知发表评价的用户这则“通知”,在透明的规则下删除评价。否则发表评论的人会搞不清是商家还是平台删除了评论,从而无法继续通过诉讼等渠道维权。

确定了删除的规则,并不意味着删除的结果会让各方满意,毕竟恶意的标准过于主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