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清泰:中国如何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九 )

近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在增加,创新活动日益活跃。但创新发展的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提高研发投入的产出率。例如,我国跨所有制的壁垒、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割裂的状况必须改变。一些垄断企业自行扩展垄断链条;国有企业倾向于在体制内部建立产业联盟,形成配套;一些大企业在研发和创新方面,也倾向搞封闭式、大而全、不求人。这种人为割裂带来的结果就是创新体系的碎片化和研发投入的结构性低效率。

例如,在我国往往会碰到“首台首套”和“第一个吃螃蟹”的困惑。中国自己首创的新技术,往往不被中国人接受。只有先拿到国外,被外国人承认了,回过来才能进入本国市场。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国人一度很少知晓。多年后,她拿了诺贝尔奖,但在中国却一度并不被认可,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经济观察报:中国如何才能够成为一个创新的国度?

陈清泰:真正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还需在很多方面努力,包括发展理念的提升。我们在引进技术发展阶段,一再出现皆大欢喜的“一次成功”。但进入创新发展阶段情况则截然不同了。实际上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失败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怕失败而不创新。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中国为什么出不了特斯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