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综艺的「低模式创新」(11)

2018年9月,广电总局颁布了综艺限薪令:每期节目艺人总共片酬不能超过80万,一季节目所有明星片酬加起来不能超过1000万。在这之前,根据业内标准,“S级”综艺艺人片酬单集可达500万元,10-13期节目常驻嘉宾的总片酬在5000万元以上;“A级”节目总片酬在2000万元上下。

伴随天价片酬而来的是天价的广告冠名费。例如一叶子冠名《这!就是街舞》的费用就达到了6亿元,成为当年网综冠名的大手笔。

而当平台和广告商被“烧钱”这一生存逻辑高高架起,综艺内容的创新自然迎来低谷——趋利避害的品牌越来越青睐被流量验证过的头部综艺,内容的试错成本越来越高,那些新题材、新内容的小综艺,陷入了“越穷越不敢思变,越不思变越穷”的尴尬境地。

其中尤其以网综为甚。优爱腾三家视频平台虽然在头部综艺上持续追赶,但其资源的调配、招商引资能力,依然无法与传统电视台这类 “重金之地”比肩——集全台之力打造拳头产品,再迅速席卷大众是典型的电视台综艺制作逻辑,类似《歌手》这类汇集了全明星阵容和顶级制作团队的节目,制作费用早已上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