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0分钟到3分钟,他们如何与地震波赛跑?| 足迹

从90分钟到3分钟,他们如何与地震波赛跑?| 足迹

地点 | 北京

采访者 | 费磊

地震,总是与惨烈、伤痛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人类虽然至今无法提前预测地震,却始终在努力缩短报告时间,尽量减小灾害损失。

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京遥测地震台网测出震中震级用时近90分钟。而一个月前,北京海淀区发生2.9级地震,采访人员从手机上看到中国地震局发布速报信息时,距地震发生只有短短不到三分钟。从90分钟到两三分钟,这中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带着疑问与好奇,我走进了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它的前身是我国地震科学的创始人李善邦先生在1930年建立的“鹫峰地震台”,这也是中国人自行建设和管理的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地震观测台。

从90分钟到3分钟,他们如何与地震波赛跑?| 足迹

鹫峰地震台

从90分钟到3分钟,他们如何与地震波赛跑?| 足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