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0分钟到3分钟,他们如何与地震波赛跑?| 足迹( 二 )

学生参观鹫峰地震台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仍然保存着曾使用过的多种模拟式地震仪。这些地震仪看起来就像微缩版的建筑工地塔吊模型,吊臂下吊着一根粗大的弹簧,弹簧下面连接着砝码形状的大金属块。与之配套的是一个类似卷筒卫生纸结构的滚筒记录仪,一支探针形状的笔来回跳动,在卷纸表面画出一道道波形。

从90分钟到3分钟,他们如何与地震波赛跑?| 足迹

滚筒地震记录仪

让我没想到的是,就在二十年前,很多地震台站还在依靠这些简陋的仪器做着地震监测工作。中国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钰告诉我,现在即便是野外流动监测台站也都实现了无人值守,而过去,老一辈地震工作者陪伴地震仪的时间比陪伴自己家人的时间还长,“当时也没有存储,全是画在纸上。这个纸一般就记录几个小时,你得定期换纸。必须得有人在那看着。”

就在那个靠着笔和纸测量的时代,出现了几位只要看看“波形图”就能判断出地震发生地点的“传奇人物”。云南省地震监测中心主任张建国说,自己入职时的老师余美轩就是其中一位,“边震就边看得到波形。波形还没走完,她就告诉,小张你们去算一下这个应该是哪儿哪儿的地震。而理论上至少要有三个台的资料才能够大致确定震中。但是她就一个台,而且是量都不量、算都不算。就是因为她干得时间太长,见到太多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