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中鸟》 休闲伦理与观鸟精神( 五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格雷为消遣而观鸟的态度,才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共鸣。因为人们意识到,尽管科学和技术塑造了观鸟活动,但观鸟未必要追随科学和技术的逻辑;人们也意识到,将观鸟当作爱好,以一种有情、同时又尽可能少干扰的方式去聆听鸟类,不仅解放了鸟类,也解放了疲于奔忙的人类自身。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西方人,对格雷的感叹更有一份刻骨的体会:“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何以我们会害怕战争的阴云。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健康的衰退以及疾病缠身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会破坏鸟儿带给我们的欢乐,害怕再也见不到这里的一切了。当它们下一次再出现的时候,我们的那份感激之情会变得更加强烈。或许正是有了这些日子里的美好记忆,它们早已悄悄地充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使我们可以在往后的日子里,从容地享受着每一个时节的物换星移。”

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观鸟

中国大陆的观鸟活动晚于西方两个世纪。20世纪90年代,随着外国观鸟者的进入,中国本土也出现了一批观鸟爱好者;21世纪初,许多省市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民间观鸟组织,如成立于2004年的北京观鸟会(2015年更名为“中国观鸟会”)、福建省观鸟会、上海野鸟会等等。在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内地的观鸟者年均增长率为40.7%,达到两万人以上。中国观鸟会2010年的会刊创刊词上写道:“观鸟在中国大陆开始悄然成为时尚。”很大程度上,这些组织对观鸟活动的定位为民众理解观鸟活动奠定了基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