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新塘沽 永利化工抗战入川记(三)( 六 )

但是,黄海社正要进入黄金时期时,却因战争的来临打断了其发展的步伐。“七七国难,塘沽社址沦陷敌手,图书、仪器丧失殆尽。”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被日本人强占,成为了日军运输司令部,所有研究人员被迫迁至五通桥,“西入夔门,一切重新缔造,艰苦备尝”。

西迁的黄海社设在五通桥四望关,这是一个临时租用的民屋,“稍加修葺,先行恢复”。后来又购置了一个地主的院子,这才算重新有了家,但比在天津时的条件差得很远,过去是一幢漂亮的小洋楼,被日本人占领后当作运输司令部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在五通桥的办公地正是笔者童年时经常去玩耍的地方,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就住在里面,可惜在2000年左右被拆了。后来我到北京拜访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他曾经就在这小院里待了4年,并在此有过一段刻苦铭心的恋爱经历。当天,方成先生把当年在这里画的一幅素描给我翻拍,这应该是黄海在五通桥时期极为稀缺的影像资料了。

以期岁月

一切成果归之国家

到五通桥后,黄海社社长仍是孙学悟(1888-1971,山东威海人),他是宋子文在美国哈佛大学时的同学,中国基础化学的奠基人,曾经当过开滦煤矿总化学师,后被范旭东请到永利,但他的薪水不足开滦的一半,是范旭东的精神打动了他。副社长是张承隆博士,早年当过北京大学地质系讲师,是中国早期耐火、耐酸材料方面的专家。黄海社下面有三个研究室:菌学室、有机室、分析室。菌学室主任是方心芳,有机室主任是魏文德,分析室主任是赵博泉,这些人都是当时在化学领域中非常优秀的人才。这时的黄海社的规模已不如在天津时大,每个室下只有几个研究人员,而研究人员也不是都坐在工作室里,日常留守的工作人员只有十多个人,更多的研究人员都去了生产一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