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知音和提衣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文学期刊篇)( 二 )

何 平:《收获》即使不是一部当代文学史,半部还是称得上的。

程永新:《收获》曾经三起三落,它所经历的曲折坎坷与当代文学的命运是同步的。上世纪50年代末,大型文学刊物不多,所以《收获》发表了很重要的作品,像《茶馆》《大学春秋》《创业史》《上海的早晨》《大波》《欧阳海之歌》等等,这些作品在当时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何 平:1979年复刊到现在也是有很多变化吧?你一直在《收获》没挪窝,应该是最清楚的。

程永新:《收获》1979年复刊后,因为社会形态的变化、因为改革开放,文学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期。那时候似乎人人都在读文学作品,文学寄托了我们这个民族所有的诉求和愿景。随着社会的一点点进步,文学一次次突破禁区,西方需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变化,我们在几十年里都经历了。开放,让世界上的优秀文学典籍都涌现在我们面前,中国作家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学习过后就面临了一个本土化的问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寻找中国故事。在我看来,所有的变化都是在学习中完成的,所有的变化都可以落实到本土化这个词上面。当然,本土化的过程还包括向传统学习,向民间学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