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知音和提衣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文学期刊篇)( 五 )

何 平:2018年《收获》文学排行榜发布的座谈会上,我发言的时候说,新时期以来的《收获》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遗产,也是《收获》自己重要的精神资源,是突破禁区、开放的文学趣味和审美“极端主义”(余华)的宽容以及对文学新人的声援和庇护,你觉得是这样的吗?

程永新:是这样的。《收获》之所以在几十年的文学浪潮中始终在场,始终在风口浪尖,就是因为一直拥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文学的精神内核之一就是包容,只有包容,文学才能前行,才会不断涌现新人。90年代的一批重要作家像毕飞宇、李洱、东西、韩东、叶弥、金仁顺、魏微等都在《收获》发表了重要作品,笛安的处女作《姐姐的丛林》我们发了中篇头条,那时候她在法国留学,我根本不知道她是李锐和蒋韵的女儿,李锐叫编辑不要跟我说。世纪初我们还推出了棉棉的作品,因为描写的是残酷青春,当时遭受一定的压力。巴金老说办刊物就是出人出作品,我们一直没有忘记。

何 平:这一二十年,文学边界被不断拓展,文学和媒介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收获》在安妮宝贝刚刚出道的时候就发过她的小说。比如《收获》去年青年作家专辑的班宇、大头马等都有网络写作的前史,郭爽也是从媒体出来的。以你的阅读感受和判断,青年写作者潜藏着和前几代作家不同新的文学气质吗?你做主编的这些年,《收获》编辑思路和办刊策略作了怎样的调整?我印象中《收获》不仅仅和出版机构的合作加强,而且在网络新媒体的扩张也在尝试做一些事,《收获》的公众号在文学公号里也是一流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