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教风口上的“三节课”( 三 )

依托底层能力模型,三节课根据不同的能力进阶需求,将课程划分为P1、P2、P3三个阶段。

其中,P1阶段偏入门执行,面向零到一年行业经验,结课之后可进行一些基本操作。P2阶段面向三年左右,会对方法论有一个体系化认知。P3阶段则是面向五年以上,可以负责项目、进行目标拆解。像新媒体运营等课程,还会延伸到P4,相应的也会上升到商业思维和战略眼光的高度。

标准化课程生产的过程中,另一个难点就是内部教研人员的培养。

行业内英语、技术等品类有能力生产一门好的在线课程的玩家有一些,但是商业类说实话比较难生产课程,后显慧称,“三节课内部正在成体系地培养课程产品经理,即自身的课程制作人,培养周期在6个月左右,培养体系包括对人才体制的建设、能力的区分,以及不同阶段的培养方法等。这个角色在三节课是慢培养,说实话也急不来。”

目前,产品经理管培生计划是三节课内部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投入,占到人才投入的40%-50%左右。

在课程生产完成之后,三节课会联系行业内浸泡在一线的中高层担任导师进行合作。对于导师的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对某个领域有研究,出版过相应作品,有方法论;第二,曾经有过成熟的线上或者线下课程;第三,有过一线实践经历,三节课的教研团队会帮助其梳理经验;第四,合作机构的导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