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五毛一斤( 三 )

可见在最初,创始人们对于共享单车的定位仍然算是明晰的——“做平台”,提供资源而非生产资源,“我们不生产车,我们是自行车的连接者。”

在初期创业中吃过苦头的戴威本打算稳扎稳打,用两年时间把全国的大学“都做完,再进入城市”。

但是转变在凶狠的市场份额争夺中来到了,因为共享单车概念的可复制性强,“护城河”效应不明显,对手很快就出现了。

共享单车,五毛一斤

同年八月,摩拜进入北京地区,给了ofo致命一击。感到压力的戴威未曾充分预料到校园以外的线下场景,但是大举涌入城市似乎是唯一的应对办法——随后小黄车大量铺车进城。两个月后,ofo成为国内第九家日订单过百万的互联网公司。

投放量的加大带来了采购量的急速增加,这直接体现在王庆坨镇上的众多自行车工厂里。在这座固定人口只有3.6万的天津西郊小镇里,自行车从业人员有超过1万人,起初王庆坨是在20世纪90年代凭借低价打开国内市场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