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重重的古代海上贸易

羊城晚报 蔡鸿生

艰难重重的古代海上贸易

“耆英号”船尾与舵

艰难重重的古代海上贸易

中国大等级帆船——“耆英号”,船高超过12米,重约500吨

艰难重重的古代海上贸易

日本长崎博物馆收藏的“广东船”绘本

撰文/供图 蔡鸿生

海阔天空,苍茫浩渺。古人有“海者晦(昏暗不明确)”之说,道出了望海者的困惑。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就是以海舶为载体,乘风破浪,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舶人必须掌握新的生活技能等等,实现从居民到船民的转变,方能在惊涛骇浪中有所作为。

广州濒临南海,是市舶贸易的发源地,连结着国外和国内两大市场。唐宋时代广州的海舶,每年冬季启碇出港,航向溽城(今台山广海),才正式放洋,直至苏门答腊南巫里“住冬”,候冈办货,次年返航;如连续航行,就进入印度洋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