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重重的古代海上贸易( 四 )

第一,除米、面外,干饼类食品占了很大比重,当与节约饮用水和燃料有关。并非僧人下海是这样,俗人下海也同此例。

第二,既有石蜜、蔗糖等甜料,何必再带甘蔗80束?其原由不妨作这样的猜想:甘蔗是经久耐放的农作物,蔗汁含维生素,在蔬菜、水果欠缺的海舶上,嚼生蔗,可以减少患坏血病的风险。

事关生死的大事——取给淡水

海水咸苦,不宜饮食。一旦淡水枯竭,就会死难临头。因此,如何取给淡水,是历代海舶的一大难题。

五世纪初,从印度泛舶南海的两位高僧,都曾遭逢缺水之厄。据《法显传》云:“于时天多连阴,海师相望僻误,遂经七十余日。粮食、水浆欲尽,取海咸水作食。分好水,人可得二升,遂便欲尽。”

又据慧皎《高僧传》卷三载,中天竺国的僧人求那跋跎罗,于刘宋元嘉十二年(435)从狮子国(斯里兰卡)随舶来广州弘法,“中途风止,淡水复竭,举舶忧惶”,幸遇“信风暴至,密云降雨,一舶蒙济”。靠雨得水,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性。舶人必须有常规性的措施,才能保证用水安全,这比一次备足海粮要复杂多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