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重重的古代海上贸易( 三 )

第二,司针者(掌握指南针的导航员)称“火长”。我国阴阳五行学说将南方视为火,指南针既然指向火的南方,掌握航海罗盘的人就被称作“火长”。

第三,司火食者称“总铺”,实即“总哺”的谐音,宋代另称“饭头”。

第四,唐代中期已见“水手”之名,即“水上手力”的简称。宋代沿用“水手”专名。

海粮储备中为何要带上甘蔗?

任何海舶,起航之前必须备足海粮,这是可想而知的。现存的一份海粮清单,是唐天宝二年(743)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法遗存的记录。此行僧俗共85人,加上雇用舟人18口,乘员总数103人。“备办海粮”如下:

落脂红绿米(水分较少的陈米)100石,牛苏(牛酥油)180斤,面50石,干胡饼2车,干蒸饼1车,干萡饼 10000个,捻头(油煎糯米团)1半车,毕钵、诃梨勒、胡椒、阿魏、石蜜、蔗糖等 500余斤,蜂蜜10斛,甘蔗80束

这份鉴真的海粮清单不具有典型性,因为僧俗和荤素之分是不能忽视的事实。不过,其中也存在着某种共同性,即海粮应包含主食和副食、生粮和干粮的搭配(一般海舶常备的鱼、肉、旦类腌制食品,完全被排除在清单之外)。因此,清单里的海粮项目,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