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界亟需有分量有深度的批评( 三 )

王见:书法一定有“法度”,这毋须置疑,但法度的确在不断变化,所以难就难在对变化的“度”的划分。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观察方式,就是参照书法本身的典型形态看法度的变化。不管时代怎么变,审美怎么变,都不能离典型形态太远。如果一个书法创作的结果中无法看到书法典型形态的影子,那就请不要跟“书法”的概念扯上关系。目前备受争议的“针管书法”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反感?就是因为它距离书法的典型形态太远了。如果还美其名曰是书法的“创造性”,或者说成是“现代书法”等等,那就非常牵强附会了。

收藏周刊: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是一种 “失度”?如果是的话,为什么“失度”的现象多出现在书法领域?

王见:书法是抽象形态,其字体形态由点、线构成。限定性较少,自由度较大,因此创作书法的自由度也相对较高。那么 “失度”就很容易。书法真正关键的问题还是批评的力量不够,深度也不够。如果有“失度”的现象出现,批评就应该立即跟进,指出“失度”在哪里,或者发出“适可而止”的声音。假如书写的自由度本来就高,批评又缺乏深度,自然就会导致“失度”现象,并总出现在书法领域。因此,现在的书法界亟需有分量的、有深度批评的积极介入。只有这样,才能让某种“失度”的行为得到节制,而且可以引导对书法懂得不多的人能朝正确的方向去思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