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中芯国际能扛起中国“芯”制造的大旗吗?( 六 )

在当年,光建立一条8寸晶圆的生产线就需要十亿美金,公司最初融来的钱根本不够用,而且因为人才的匮乏生产工艺也很难自主进步,为此张汝京决定,中芯国际从成立开始就一定要具有规模,在生产工艺方面则依靠合作联盟。

趁芯片产业处于低潮期,张汝京凭借自身人脉,购入大量低价二手设备,布置了三条8寸生产线,2003年第二次私募融到的6亿多美金,一方面用于投资建设北京的12寸晶圆厂,一方面以低价购入摩托罗拉的天津工厂用以建设8寸生产线。这样,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中芯国际就拥有了四个8寸厂和一个12寸厂。

在产品方面,中芯国际和台湾同行不一样,不但做逻辑电路,还做DRAM。运营经验丰富的张汝京认为,对于刚成立的中芯国际来说,资金流是最重要的,如果只做逻辑电路会浪费产能,DRAM对于良率的要求没那么高,虽然赚钱不多,但可以用以培养员工。

通过给大型IDM代工,与国际的先进厂商合作,中芯国际高速发展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汝京认为,半导体生产讲究规模效应,于是短短几年间,在上海、北京、天津、成都、深圳完成了规模化布局,但是他却无法同时满足董事会对于盈利的诉求,因而和董事会之间不断出现“先赚钱还是先扩张”的矛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