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芯”蓄力 汽车“氢”上阵( 四 )

如能成功,那么制约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将迎刃而解。而对于鸿基创能的创始团队而言,经过漫长的职业生涯的积累,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膜电极已经不是难题,如何快速集合团队、生产产品、抢占市场,诱惑非常大。

破茧而出:每一步“蹦着走” 抢占行业先机

2017年12月,邹渝泉第一个提出辞职,只身回广州成立公司。

此时,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已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前谋划布局,为氢能产业在大湾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当前面临的难题是,制造膜电极设备需足足9米层高的现成厂房。同时作为初创团队的鸿基创能,手握技术但资金紧张,如何“量身定制”一套助它成长的方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找到的办法,是在全市首推工业用地先租后让模式。9米层高的厂房也很快找到,团队从国内和海外集结到广州。

为抢占行业黄金“空窗期”,邹渝泉和团队还大胆作出抉择——先预定设备,再验证生产。在叶思宇院士指导下,鸿基创能通过和设备厂家的紧密合作,一边进行设备制造,一边研发生产自己的膜电极。终于,他们生产出既领先全球、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用燃料电池膜电极。在无尘车间和生产线都还在建设时,他们已发布了第一代膜电极产品HyKey1.0,并获得了市场的订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