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结构性存款”( 四 )

产品打监管“擦边球”

除了资金投向外,结构性存款的“不真实”还表现在交易资格上。

“结构性存款本质是存款,是无风险的,也在我国存款保险的保障范围内,但其收益部分是不确定的,这取决于结构性存款挂钩的资产。”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这就意味着银行必须要具有衍生品交易资格。如果没有,就无法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结构性产品。

董希淼表示,“商业银行从事与外汇、商品、能源和股指有关的衍生产品交易以及场内衍生产品交易,应当具有监管部门批准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但是,一些规模较小的银行并没有这一资格,这些银行就通过其他具备金融衍生品交易资格的银行来发行结构性存款产品”。

采访人员在采访中发现,部分商业银行之所以冒险推出不真实结构性存款,问题不在结构性存款上,而是此类银行企图打监管“擦边球”。

“2018年以后,结构性存款快速发展,并不是因为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增加了,或者说是银行提供这类产品的能力增强了。事实上,结构性存款早就有了,但一直没有市场需求。这是因为当投资者可以买到收益超过结构性存款且能刚性兑付的理财产品时,就没有动力购买这种收益不确定的产品。”曾刚表示,当下结构性存款井喷,实际上是受资管新规影响,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这种高息揽储的产品将不复存在,而结构性存款就横空出世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