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用” 读书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二 )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阅读和作文始终是重中之重,而写作能力又必然建立在阅读带来的积累之上。在走访中,许多语文老师向采访人员提及,对于乡村孩子来说,从三年级开始的写作文是老大的难题。这很可能是由于乡村孩子从小有阅读习惯的极少,而生活又相对封闭。于是,在学校广泛阅读的作用就会体现出来。目前在广元宝轮一小带五年级的刘玉梅老师说,自己从一二年级开始带班上的孩子读绘本,虽然开始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快乐,但“到三年级的时候,作文起步就感觉要轻松一些,没有以前带的班写作文那么难”。

在此之外,阅读能力在更广的意义上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之一。一些稍显极端的情况下,有一部分小学生之所以在低年级时考试成绩很差,是因为“考试题都看不懂”。长远来看,学习各个科目,乃至于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也都需要足够的阅读能力作为保障。

但是,如果将提高学习成绩作为阅读的主要期待和目标,造成的问题也许比收获还多。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正是人阅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让孩子们充分感知到阅读带来的新鲜和快乐,而不是过早为他们设立目标,才能让阅读的兴趣得到健康的滋长,否则,抵触的情绪就会开始萌生。比如,读书之后要写读后感,是多年来学生们的噩梦之一,一旦带着“读后感怎么写”的考虑读书,学生就会觉得反感,能感知和吸收的内容反而大大窄化。摘抄好词好句,也是许多学生都有的阅读习惯,因为这最方便写作文时拿来用,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反而是实现深度、完整阅读的阻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