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没有春天:“只要想赚钱,就不叫顺风车”(16)

相比网约车超过90%的接单率,纯粹的顺风车模式,在算法技术上很难有突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曾撰文分析,司—乘匹配一般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是为乘客找到合适的司机,第二步是将订单指派给系统认为的最优司机,这个过程就好比读者在图书馆找书和管理员将退还的书放回书架。像滴滴、Uber这样的超级平台,会把城市地图划分为若干个六边形,用算法机制调配运力,使点对点匹配发挥出最大效率。

顺风车的产品属性,既高频集中也低频分散。高频在于,出行需求会在上下班高峰爆发,低频则因需求散落在城市各处,二者均受司—乘线路、时间固定且不接受平台调配的限制。

在虎嗅体验顺风车的一周里,5次预约早上8:00~9:00的上班高峰时间,车主接单只有3次,临时取消一次。下班预约中,7:30~8:30的时间段内,3次订单,车主只接了1次。

顺风车的应答率和专业司机有20%甚至更多的差距。“这个差距很难突破,这是首先要认清的现实。”李金龙称,如果非要突破,只有两种方式,要么在顺风车平台引入专职司机,要么让更多私家车主加入。“只能选择第二种,因为它才符合顺风车的定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