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业 真有实力取代中国吗?( 三 )

莫迪在2016年冒险推动“废钞”,希望通过“非常手段”强推印度经济、尤其制造业发展,但事实证明,“废钞”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倒造成了经济和社会的混乱,这同样于经济暨制造业发展有害无益。同样,他在2017年推动的GST税改,也让印度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很受伤”。

值得一提的是,莫迪所属的印度人民党属于民粹主义政党,尽管莫迪本人热心发展经济、尤其制造业,但党内存在相当强大的保守派意见和势力,且越是基层,这种意见、势力越顽固和强大。2019年年初莫迪迫于形势,不得不在选举造势中突出“印度教共识”以取悦这些“老派”,而这种“共识”并不利于营造大规模制造业发展的土壤。不仅如此,印度大中城市、商业精英大多亲国大党,而国大党内对经济如何发展又有严重分歧(有的主张“先走后跑”即循序渐进从制造业做起,有的则坚持“跨越式发展”,认为印度已经滞后,只有超越工业化直接进入信息化时代才能赶超发达国家),这些无不对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构成极大掣肘。

2、“两个印度”

曾有人将拥有13亿人口的印度形容为两个国家:1亿城市精英和12亿城市及农村赤贫。这“两个国家”在很多层面上并不交集:经济上,印度经济已持续多年高速发展,但城乡就业率停滞不前,都市贫民窟和广大农村贫困依旧(布鲁金斯学院2018年7月报告称,印度赤贫人口数为7300万人,是仅次于尼日利亚、世界赤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受教育率也停滞不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