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业 真有实力取代中国吗?( 五 )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不是仅仅需要人口和劳力的简单堆积,而更需要充足的、有纪律和秩序的、受过足够训练和教育的、有良好大工业产业工作习惯的劳动力,尤其是技工和熟练工需求量最大,很难靠“外输”和少量“优选”支撑大局。自尼赫鲁时代至今,上至飞机、汽车、舰艇,下至“初端制造业产品”,曾号称“印度民族工业之花”的纺织品,一直存在价低质也次、品质不稳定等问题,印度斯坦飞机公司所制造和维修的飞机坠毁率畸高已成世界级笑话。笔者在非洲时从事纺织贸易,俗称“印度布”的印度棉布、棉蜡染布品质低劣不稳定,在销往其最重要外销市场——撒哈拉以南非洲时被客户讥讽“做个米口袋都能从经纬缝中漏米”,尽管价格低廉,但市场仍不断萎缩,甚至许多当地印度裔批发、零售商也宁可转销中国布。一些曾在印度设厂的朋友也抱怨,印度当地管理人员管理不规范,工人纪律性不足、基本素质和工作习惯“不适应工业化需要”,具体到制造业产品上,就表现为“非标件多、成品率低、品质不稳定”,这显然与当代制造业日新月异的要求背道而驰。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一切都和“两个印度”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而要改变如此根深蒂固的现实,需要大刀阔斧的社会改造,也需要忍受由此而必然导致的阵痛,这些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也非一两位踌躇满志、精力充沛的政治家所能推动——尽管我们相信,本身是低种姓出身的莫迪,对此有异乎寻常的热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