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业 真有实力取代中国吗?( 八 )

比“三通一平”更大的隐患,是管理和规划的“任性”,这令许多项目(包括制造业和保障制造业顺利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或难以如期推进,或勉强落实却留下诸多重大隐患。以喀拉拉邦准高铁项目为例,一条设计时速不到150公里的铁路,里程和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几乎一样,预算却高出150%,而有消息称,2018~2019财年印度铁路公司给喀拉拉邦的铁路预算为900亿卢比,居然仅勉强够该邦现有铁路线维护保养所需。

2018年10月,彭博社曾罗列了一系列“跳票”的印度重大合资项目,包括10年前捷豹-路虎和塔塔汽车的Nano廉价汽车项目,因农民骚动而被迫从原定的西孟加拉邦工厂转到当时根本不存在的古吉拉特邦工厂,导致汽车无法如期上市,以及炒作已久的沙特阿美-马哈拉施拉特邦炼油厂项目迟迟无法落地等。事实上,由于印度政策的朝令夕改、自相矛盾和管理混乱、效率低下,肯德基、可口可乐等“久经考验”的国际品牌也曾在印度被整得“出出进进”,至今发展也不算顺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种种问题,在印度社会早已成了“文化现象”,很难在短期内得以卒除——如若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这些弊端,“印度制造”即便勉强“上马”,充其量也就是一座被建造在沙滩上的大厦,看似巍峨雄伟,实则一触即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