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海强制垃圾分类倒计时 “一刀切”怎么破( 六 )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在实地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类似“一刀切”情况并不鲜见。尤其是社区的垃圾桶“撤桶”节奏上,表现十分急迫,定时定点的垃圾投放举措没有照顾到一些年纪较大、行动不便的老人,以及早出晚归的工作人群,由此引发了一定的抵触情绪。

上海市有关部门也已意识到这一迹象的发生,5月20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实施导则》发布,对基层分阶段开展“定时定点”的工作方法给予指导,其中就强调了需因地制宜,防止“一刀切”的现象发生。

“强制垃圾分类的这一基本原则肯定要推进,但过程必须要循序渐进。”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告诉采访人员,按照国际经验来看,在垃圾分类推行的过程中,前期足够的宣传教育与解释,过程中的纠错与反馈机制都需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而这些可能在目前不少地方做得还不够完善。

宋国君强调,在强制性执行垃圾分类管理措施后,实施惩罚性的举措前更需要足够的宣传教育时间,至少应该一年时间是不罚款的,其最终目的是要为推动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服务。

除了前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情况外,在实地采访中,采访人员还发现当前上海在末端垃圾处理能力方面也存在提升的空间,集中体现在末端垃圾处理技术运用不足、专业设备与人才缺乏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