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龙能拯救中国音乐剧吗?( 七 )

在目前音乐剧市场发展最成熟的上海 , 上海大剧院在 2002 年引进《悲惨世界》、2004 年引进《剧院魅影》 , 两部都卖得很好 , 上海观众追求时髦出了名 , 可那两年上海的人均 GDP 不足 6000 美元 。

2008 年 , 上海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元 , 2018 年首次超过 2 万美元 , 但以音乐剧演出为主的上海文化广场在重建开张后的 2011-2014 年间 , 一直都处于生存艰难的状态 。

在 2014 年引进《剧院魅影》时 , 文化广场账面周转资金已窘迫到付不出第一笔演出费 , 被迫向银行贷款 1500 万元 , 不过这部音乐剧就此成为文化广场的转折点 , 随后的「年末大戏」成了招牌 , 文化广场成了音乐剧粉丝口中的「爸爸」 。 那时候郑云龙还没火 , 这个词不够饭圈吗?

在国内 , 音乐剧是新兴娱乐产品 , 观众年龄偏低 。 剧场观众的平均年龄大概在 30 岁左右或更低 , 音乐剧观众会比总体更小 。 相比之下 , 美国百老汇联盟发布的 2017-18 年演出季报告中 , 百老汇观众平均年龄为40.6 岁 , 这已经是 2000 年以来最低的数值 。 美剧里常见的场景是中产父母或是一家老小一起去看音乐剧 , 甚至父母显得更加热情 , 这在国内几乎没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