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股权激励改革:为什么有的企业受益,有的却碰壁( 三 )

正式开始推行激励机制改革的中国电器院,首要需要回答的问题即为,谁来持股?

经济观察报采访人员获悉,中国电器院当时的选择是,将目光锁定在岗位和业绩关联度上,按照30%比例确定持股员工规模,把员工在企业持续工作年限及剩余服务期限不少于三年作为员工持股的门槛条件。

该企业确定持股对象时,优先向科研、业务等“一线岗位”倾斜,将关键科研、市场开拓和业务骨干岗,作为重点激励的对象,科研业务骨干在全部持股人员中的比例接近90%;按照对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支撑的重要程度,划定需要激励的经营管理岗,并严控管理岗持股人员范围。

更多的问题随之而来,由于中国电器院业务板块较多、持股人数亦较多,如何按照市场化操作方式合理设立双层员工持股平台?考虑到企业三年内发展对新进骨干员工的激励安排,中国电器院采取预留部分股份(占公司股比1%)的方式,先由员工持股平台代持,三年内逐步用于新进骨干员工的激励,三年后授予新进骨干员工的持股份额主要来源于内部股份动态调整(包括退休离职人员的退出股份)。

在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丽莎看来,率先推进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和股权激励,符合国家政策的现有导向。从2016年到2018年,相关部门多次出台专门针对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的政策办法,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这也是中国电器院等转制科研院所率先成为股权激励试点企业的原因之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