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玻璃心...技术正在驯养你的消极情绪( 三 )

3. 传播不良信息

在朋友圈等私密社交软件中,人们往往对信息的分享十分谨慎,但是一旦到匿名制的公共平台中,部分用户就会肆意地传播一些虚假或令人尴尬的内容,尤其是部分内容实质上是对他人的侮辱或权益的侵犯。

尽管他们并不是这些内容的信息源头,但是他们在实质上依然推动了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属于一种不自觉的被动攻击行为,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不给予传播,并向平台举报不良信息。

4. 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是最严重的被动攻击行为之一,以人身攻击、人肉搜索为代表的网络暴力已经在过去毁掉了无数人的生活,而作为施暴者的网民集体却依然如常生活。

技术驯养了我们的消极情绪

如本文开篇所述,人际关系的数字化在看似拉近了陌生人之间距离的同时,正在让我们模糊“真实的自我”。英国心理学家莱茵曾提出著名的“存在等于被感知”,一个人的存在感,来源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这一理论映射到当下的社媒关系中,我们的存在感正来自于应用右上角一个个等待点开的小红点。在点赞转发评论一系列操作的背后,我们渴望的是在互动中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在与他人的公开比较中脱颖而出。具体来看,在网络世界,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制约了人际之间的坦诚交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