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玻璃心...技术正在驯养你的消极情绪( 四 )

1. 不计其数的围观者

戈夫曼曾经在拟剧理论中对“印象管理”进行过系统性的阐述,意即在人际互动过程中,行动者总是有意无意地运用某种技巧塑造自己给人的印象。网络世界一方面使“行动者-围观者”之间一对一的关系转化为了一对多,另一方面打破了二者之间必须通过现实世界产生交往的限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动者得以隐藏在电子屏幕背后塑造自己的社交形象,这也为人们微妙地释放负面情绪提供了舒适区。

2. 被动攻击的成瘾性

技术为被动攻击提供了匿名化的可能,并使攻击性言论的煽动效应不断被放大。对于“键盘侠”们来说,在网络世界中,他们无需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相反还可以体会到由这些言论可能带来的巨大轰动效应的成就感,这样的负面循环会使人在被动攻击中越陷越深。

3. 情感联系的模糊化

与基于真实物理空间的线下对话不同,网络世界中,我们无法通过面部表情、语音语调和其他社会符号来解读对方的真实意图,大家的意见观点和情感表达全部被模糊化。缺乏人情味和同理心的线上交往无疑提供了滋生被动攻击的土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