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情绪识别离我们还有多远?( 六 )

那么,导致人工智能“笨笨的”的现状,也算是事出有因了。

比如我们上文分析过的一个原因。各研究团队或公司往往是利用一种或两种识别技术进行情绪判断,或抓住某个微表情、某一个声音,这显然是不完善的、片面的。比如“愤怒”和“激励”两种情绪,疯狂的激励往往表现为离奇的愤怒,同样都是怒目圆睁、吼声震天,人工智能该如何把这两种情绪识别开?

这时候,单纯的表情识别和声音识别就体现出局限性了,其还有必要加入动作识别。比如手是握紧拳头的加油状,还是食指指向对方的挑衅状。如果再加上语言内容识别等其他因素,形成一个综合性因素的判断,将更有利于情绪的精准识别。

也就是说,情绪识别也就不仅仅是“察言观色”的事儿,还必须要“观其行”,对人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分析。

此外,情绪识别还有可能因为虚假的表象而增加难度。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假笑。单单是识别人们的最直观情绪就已经困难重重,如何去破解隐藏在伪装背后的情绪就显得更为棘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