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斯、黎曼到希尔伯特,看世界数学中心哥廷根学派200年兴衰史(12)

为了实现哥廷根学派的中兴 , 克莱因认为不破不立 , 哥廷根的数学必须有新的领军人物 , 才能找回自己昔日的荣耀 。 克莱因的原则是聘请年轻的新星 , 而不是那些已经成名的数学家 。

两者的区别在于年轻的数学家更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更加具有激情投注于数学事业至上 。 克莱因的选才标准日后也成为哥廷根的数学传统 , 在哥廷根这些老一辈数学教授退休或去世后 , 他们的继任者都是清一色的数学新星 。

克莱因的眼光可谓毒辣 , 他一眼就发现了被誉为”数学之王“的希尔伯特 , 1895 年 , 克莱因提议并说服了德意志教育文化部和哥廷根教授会聘请希尔伯特来继任著名物理学家、高斯最要好的伙伴韦伯的职位 , 当时希尔伯特只有 33 岁 。

而在克莱因的手里 , 哥廷根学派发展出来了三大派别 , 以普朗克、索末菲为首的哥廷根物理学派 , 特别是在索末菲的带领下 , 索末菲一生获得 81 个诺奖提名 , 却终生未得诺奖 , 他直接教导的学生就有 9 位获得诺奖 。 由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 , 这一时期 , 哥廷根大学在全欧乃至世界上的学术地位达到了顶峰 。 在这半个世纪从这里走出的诺贝尔奖得主人数位居世界大学第八位 , 创造了“哥廷根诺贝尔奇迹” , 成为了世界物理的研究中心 , 爱因斯坦这些大牛都曾来到哥廷根进行交流研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