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二十年进化史:拥抱变化 新的敌人常有( 四 )

采访中,内部员工评价称,“这两年的阿里巴巴处于最佳状态,虽然竞争压力还在,但从2017年开始,阿里的护城河逐渐显现,战略也更加清晰。”

这种组织架构并不是一日之内形成的。阿里巴巴以平均每年2-3次的速度调整组织架构,与之相伴的是阿里高管的轮岗。张勇习惯于在双11之后调整组织架构。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告诫企业,需要在每隔6-12个月就打开企业的天窗,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这句话听上去容易,但实践而难,特别对于平台型和巨型公司。

这种架构调整曾经给阿里人带来很多不适,后来被逼迫到不得不适应。

现商越创始人、老阿里人苗峰讲了他适应阿里组织架构调整的案例。苗峰技术出身,2013年进阿里之前在to B公司用友做了11年。进阿里的第一天,苗峰就要面临整体公司环境的大变动,他跟着行癫开始做天猫的技术业务;随后被调去O2O部门,做本地生活服务。

他慢慢改掉了在用友穿着白衬衣上班的习惯,后来也开始穿着拖鞋去公司。在阿里巴巴的五年时间里,他明白了一点,无论在做哪个业务,都要把整个事情放在一个商业链路里去看。在阿里的经历也为后来他自主创业打下了基础,创业公司的组织架构、文化都有向阿里模仿学习的痕迹,这在杭州非常常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