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破圈”,还差什么?( 六 )

也在这样的趋势下,设计、销售、展览以及周边配套服务的市场的盘子也比原来越多,依托汉服这一载体的集群产业链更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尤其在汉服文化逐渐大众化之后,婚庆、会展等领域的相关需求也在加速爆发,其次造型培训、美妆产业等产业也随之衍生而出。

汉服破圈道阻且长:这几道坎怎么过?

尽管近几年汉服销量出现「井喷式」增长,但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向大众消费转变,汉服还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来说,作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核心动力的资本层面,并没有表现出如同共享单车、新零售等领域相同的热情,而在这背后,则是汉服的产业链尚不完善。

其次,从品牌供应角度来看,当下的汉服市场主要由头部商家支撑,缺少腰部商家,出现较为严重的断层现象。这也导致汉服的价格体系极为混乱,一方面,头部品牌的单价高达数万,而小作坊模式下商家的单价低到100多元。根据2018年电商淘宝天猫平台数据,定价在100至300元之间的汉服占据了60%以上的销售份额,500元以上的占30%以上。

价格体系的混乱,也进一步引发了诸多的问题。比如汉服对于对做工、裁剪、原材料等工艺层面的要求极高,并且需要大量的刺绣,加上中小品牌存在设计能力短板,将引发一系列山寨抄袭等问题,恰恰「山寨」一直都是汉服推广者和爱好者所不能容忍的行为。数据显示,淘宝把山寨装或影楼装充当汉服售卖的比例高达80%,很多刚踏入汉服圈的消费者很难辨别「山寨」与「正版」的区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