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镜头对准的是学生,下一次呢( 三 )

但那个植入教室的摄像头引发了轩然大波。孩子们很少能有与教师乃至学校平等的话语权,他们没得选择;再好的学生也会走神、会犯困,被一直注意只会带来紧张甚至压抑,没人喜欢被控制,长辈却总想要一直听话的孩子;为了在监控与分析下取得“优良表现”,孩子们会不会被迫表演,就像我们经历过的那些必须朗声发言与热烈鼓掌的公开课,这样的学习有乐趣吗?直至像一位网友所说,这项技术倘若被当成辅助工具,识别那些长期心情不佳、生活不顺的学生,增添呵护,可能便具有温情。可目前,厂家的卖点和买方的诉求,大都倾向于迫使学生时刻专心听讲,甚至直接奖惩。

这般理下来,发生在教室里的这则公案,哪有“新问题”?都是“老问题”!技术发展带来了诸多前所未有的伦理问题:能否编辑基因、克隆人类;有朝一日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是否该具备“人权”。但至少这次,问题没那么“浪漫”,就是后窗的眼睛变成了更高级的人工智能。

9月5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受访时表露,对于类似人工智能,“要加以限制和管理,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学生个人信息,能不采集就不采。”更大的背景是,今年7月,中国提出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将对新技术带来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作出规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