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江湖兴衰史:北京曾最多有17万拾荒者(16)

李军的微信群可以影响到大兴、丰台、石景山和昌平的部分地区,里面至少有15个不同的废纸打包站的人员。打包站都想多收货,只能拼价格,周边的价格都被带起来,谁带头降价50元,第二天货源就会明显变少,一天都瞒不过去。

经营废纸打包站的人们建过群。该降价的时候可以统一意见,可造纸厂一旦缺纸,如国内禁止进口废纸之初,或每年8月纸价上涨,打包站看到盈利机会,就会涨价、多收货。原先是悄悄地涨,有了群以后,所有人都知道了。

新开的回收站,为了吸引货源,有的发红包,有的赔钱收货,一周后再降价,也能留下一些把路跑熟的司机。但他们无法避免的是,一家家回收站倒下、重启,利润越来越薄,生意越来越难做。

掺假、价格战都不是致命打击,搬家才是。

打包站的经营者和帮手一般就住在站里搭起来的棚屋内,三四年时间里,万宏俊换过四个住处。

他最初驻扎在李军过去常跑的石景山衙门口,那里的回收站足有17万平方米,价格和利润稳定,但由于环境脏乱,2017年被政府拆除。有采访人员在暗访时发现,回收站存放着大量来源不明的液化气罐,回收电线时不会询问来路。这里有上百家打包站,光收废纸的就有9家左右,拆迁后,人们往哪儿走的都有,跑散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