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江湖兴衰史:北京曾最多有17万拾荒者(17)

万宏俊接着在房山干了不到两年,在2019年搬到丰台某镇。只营业了28天后,他又被通知得搬离。同镇的另6个回收站,在镇政府勒令下,也四散去了其他地方。

他不敢怠慢,找到了四五公里外山上的一片地,过去曾有过打包站拖着不走、政府工作人员前来强制关停的案例。新的回收站在8月正式开张,他不免担忧,山路窄,不好走,拉两三吨货都挺费劲,电信手机打电话老断线,山脚下的一个回收站还在司机上山的必经之路上。定高价、压缩利润是他没办法的选择。

“一搬三年穷,搬两回离宣布倒闭也不远了。”万宏俊算了算,这次至少损失40万元。交给上一个房东的三个月租金没有退,还被赖着,即便合同里有退租约定。找挖掘机来浇筑地面一次性投入的10万元打了水漂。停工两个月,手下五个老乡兼工人每人每月的6000元的工资不能停。

他还丢了个稳定的单子。一家公司承包了固定街道的废品回收业务,手下二三十辆车原先都会到他那儿卖货。但这钱并不好挣,在他看来顶多算冲个量。公司的经理跟许多有名气的打包站有联系,擅长压价,每天也有人来找他收提成,一吨废纸50元或100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