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榨菜“跑赢”茅台之后( 十 )

青菜头属生鲜类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存在明显的运输半径,因而我国绝大部分榨菜加工企业也都集中于重庆、浙江、四川等核心产区。

建国后,榨菜一度成为国家管制物资。大大小小的榨菜工厂都被国家接管,生产的榨菜主要供应部队。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才允许私人开办榨菜加工厂,榨菜生产逐渐放开。

起初,榨菜多用坛装。一坛七八十斤,笨重、不易运输,大多走水路运往长江中下游城市,市场辐射范围十分有限。直到上世纪80年代,袋装的方便榨菜出现,才彻底打开了榨菜通往全国市场的大门。

2000年以前,生产榨菜的都是手工作坊,品种单一,工业化水平落后。

榨菜企业之间的区分度并不高。就口味而言,涪陵的乌江榨菜、辣妹子榨菜;重庆市的鱼泉榨菜和渝杨榨菜;浙江余姚的铜钱桥、备得福榨菜,均有不错的口碑。就渠道而言,各家都深耕一方市场,谁也夺不走谁的地盘。

于是,价格战成为榨菜企业之间的主要竞争方式。抗不过价格战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以涪陵地区为例,2000年有大小榨菜企业近300家,到2018年只剩下32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