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榨菜“跑赢”茅台之后( 八 )

此时,邱寿安正在湖北宜昌经营“荣生昌酱园”,兼营各种腌菜业务。见有利可图,他当即赶回涪陵老家,拜邓炳成为“掌脉师”,投资建厂。

当时,榨菜称得上是奢侈品,50斤一坛,售价高达33大洋,仍供不应求。获利颇丰的邱寿安,严令制作方法密不外传,垄断榨菜制作技艺长达16年。

1918年前后,邱家的加工技术终于外流。涪陵当地涌现出大批榨菜厂,年产量陡增至一万五千多担。1930年,丰都、长寿等地也出现大批榨菜厂,年产量超过十九万担。

在经营者的千方百计下,激增的榨菜产能迅速打开了更大的市场,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经由上海、汉口、宜昌三大集散地出口至南洋、日本、菲律宾及旧金山一带。

“貌似碧玉、红如玛瑙、鲜脆嫩香”的榨菜渐渐打响名头。1915年,涪陵“大地牌榨菜”获得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1970年,在法国举行的世界酱香菜评比会上,中国涪陵榨菜与德国甜酸甘兰、欧洲酸黄瓜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

但此时的涪陵榨菜,却已陷入到巨大挑战之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