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自行车的“大脑”何以登上《自然》封面?( 八 )

加入清华后,施路平每天骑着一台小破自行车穿梭在清华校园里,到处联系团队、人员。赵明国当时还不知道,这个突然加入教师篮球队、与他志气相投的施路平,就是传说中学校从新加坡挖来的专家,直到2014年夏天,施路平到他的实验室谈起类脑计算芯片与机器人的合作,才把人对号入座。

张悠慧的加入稍晚一些,2014年秋季开学后,他应施路平邀请参加类脑计算团队的组会。“一屋子二三十位老师,除了常打交道应用算法、计算机系统、材料等专业的同事,还有生物系的专家。”张悠慧回忆说,最初大家“互相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因为大家的研究思路就不一样。”张悠慧举例说,生物领域一般先做假设,再去验证,而做系统软件设计之前一般已经有了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异构融合的设想是施路平提出的,然后和团队一起不断讨论。他习惯把随时蹦出的想法记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有时半夜想起什么,就爬起来把点子写出来。

国内类脑计算研究的发展在2014年迎来转机。当年8月,IBM宣布推出百万神经元类脑芯片TrueNorth,只有邮票大小,重量几克,能力相当于一台超级计算机,功耗却只有65毫瓦,这一研究在2014年被《科学》杂志刊登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抱“类脑计算”。但TrueNorth仍没有打破冯·诺依曼体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