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自行车的“大脑”何以登上《自然》封面?( 七 )

“清华有实现多学科融合的基础。”赵蓉回忆说,当时在新加坡也曾尝试跨学校、跨机构合作,但各家有各自的科研任务,融合起来有难度。至于清华,“毕竟大家都在一个校园里,更重要的是,清华有高水平的脑科学方面的专家。”2012年,施路平辞去在新加坡的所有职务,全职回到清华。

就在施路平回到清华组建类脑计算团队之时,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和机构也先后意识到仿生学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意义。2008年,美国国防部下属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通过立项,开始资助科技公司IBM研制面向智能处理的脉冲神经网络芯片;2013年,欧盟“人脑计划”获得1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由26个国家的135个机构合作参与,研究为期10年;日本科学家也在2014年发起“神经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预计在未来十年受到日本教育部、文化部和医学研究与发展委员会共400亿日元的资助。

净身回国的施路平当时一没有人,二没有钱,项目书连首轮盲选都挺不过去,“类脑计算是个啥玩意?”人们不了解,也不敢信。好在他的坚持得到清华大学前后两任校长的大力支持,当时主管人事的副校长邱勇负责引进施路平,时任校长陈吉宁拿出600万元校长基金支持类脑计算研究,这笔启动资金支撑施路平度过了最艰难的“创业期”。

推荐阅读